当前位置:首页>当地资讯>春到天桂山

春到天桂山

  • 2020-11-19 23:50:35


  • 有 声 版 原 创 作 品

    点 击 题 目 下 方 蓝 字 关 注   平 山 微 视 角



    点 击 上 方 绿 标 即 可 收 听 文 章 音 频

    北京到廊坊的公交车

    文:李淑珍 |主播:子鱼



    春到天桂山

    作者:李淑珍

    (单位:平山县卫生局  | 祖籍:平山县北冶乡柏树庄村



    第一次登天桂山是在小学四年级。那也是阳春三月桃花盛开的季节。班主任程老师针对我们作文言之无物,亲自带我们去爬天桂山,要求我们回来后用所见所感写一篇“记第一次爬山”的作文。

    一路上,我们便如出笼的鸟,争抢着把偶见的一枝山桃花折下插在自己的辫子上,心中美滋滋的。当我们气喘吁吁的从羊肠小路攀援而上,走进天桂山道观时,看到的却是一片残墙残壁,东西钟鼓楼只有两个石砌的门洞,真武殿、仓岩殿等古建筑毁坏一空。连一间完整的房屋,一座无损的佛像也没有了,留下的只是破败、衰落的景象。这与程老师路上为我们介绍的天桂山作为崇祯皇帝的避难行宫,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兴冲冲的登山,失落落的下山。连同在那片废墟上找到的唯一一块完整的琉璃瓦也在下山的路上被同学摔碎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登过天桂山。



    近年来,家人每每来信说,天桂山变化很大,政府投资重修了前山的古建筑,又开发了后山风景区。1997年,前山架设了索道,并在百米峭壁上镌刻了长97米、宽49米的巨“归”,以庆祝香港回归。也许是受那“归”情所牵,我情不自禁地踏上了“归”字途。

    近乡情怯,我数着那在梦中数过无数次的站牌,以平息那狂跳的心。平展展的公路没有往日颠簸之苦,迎面而来的摩托车、三轮车、汽车川流不息,这与我十几年前离乡上中学时借一辆自行车找遍全村的情形截然不同。路边一座座新房,家家屋顶上都架起了天线。

    此时的天桂山,桃花开得正艳,一坡坡,一山山,远远望去,是一朵朵或粉红或浅白的云。车拐转弯,半山腰那鲜红的“归”字便夺目而来,绿树掩映中的亭台楼阁,金顶红墙分外惹眼。更有那索道上一个个车上上下下,宛若一朵朵五颜六色的鲜花点缀其间。



    下了车,村里的女主人们大老远就用那夹杂着乡音、跑调的普通话高声喊:“吃饭呀,来我家,又便宜又实惠。”想不到跑在最前边的竟是邻居李二嫂。从前,那可是个不善言辞、只知埋头干活的老实人。“二嫂,一年开饭店挣多少?”二嫂边抹桌子边不好意思的说:“也就是万数块吧.”“呀!顶我一年工资总和。”“我这儿不多,咱三婶子的闺女花花当导游,人多的时候,一天能挣一百多块呢!”二嫂的饭店里,冰箱、踩点、VCD一应俱全,“健力宝”、“红牛”应有尽有。小院里,二哥正收拾新买的三轮车,准备往山上送客。

    看着这意想不到的一切,我真切的感到,春天来到了天桂山。它不仅红了花,绿了树,恢复了古建筑,更让人欣喜的是改革的春风吹到了农民的心中,乡亲们打开了山门,学会了经营,日子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本文2001年 发表于《天桂山散文集》


    平山微视角-左耳聆听-征稿启事

    “家乡美”系列美文征集!

    每个人都有一片深深眷恋的热土,那就是家乡,那里有儿时的记忆、有如画的山水、有特色的小吃、有浓浓的亲情、有生我养我的爹娘、把你对家乡的爱用文字描述出来,我们给文字披上嫁妆,让声音插上翅膀。

    平山微视角真诚欢迎您的投稿,写下您的故事,温暖彼此的心灵。




    更多平山原创美文:

    春天来了,闻一闻花香

    左耳聆听——邢建军《舌尖上的平山》

    开放在青铜器上的奇葩——中山文字


    Hello,伙伴们

    商务合作、投稿交流

    请长按二维码!

    左耳聆听,把你的文字变成有温度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