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价格排行>艺术家陪您过大年|| 书法家——熊基权

艺术家陪您过大年|| 书法家——熊基权

  • 2022-06-19 00:46:25


  • 熊基权

    19451月生,湖南邵东人

    现为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一级美术师

    20121月加入东垣书社

    笔墨秋点兵

    ——解读著名书法家、书学理论家、诗人熊基权

    《河北画报》记者/张鑫

    未见到熊老师之前,我己经看过他的很多作品,这座城市的许多地标性建筑物皆出自他手,可谓“日日见字不见君”。此次采访,有缘得见熊老师,第一眼见面便有似曾相识之感。交谈之后,壮着胆子问了一句;“是否有人说过您长得很像易中天先生”,熊老师幽默地一关  “太多人说了,咳,缘份呀!”短短一句,流露出一位大家的睿智与气派。


    五绝

    秋日登嶂石岩

    137cm×35cm



    记者:您的书法有着非常鲜明的个人特色,真的很难模仿。

    熊基权:谢谢,这也是我追求的万向。中国书法创作的王导思想是师承传统,锐意创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书法是一门抽象艺术,艺术如果没有创新、没有个人特色,就称不上是艺术。一个人就算把《兰亭序》写得几可乱真,也不能算是书法家,只能说是个书匠。


    “北人厚重,但厚重之弊也愚;南人机灵,但机灵之弊也狡。北人南相,南人北相,互补也。”所以鲁迅说:古之成大事者必是北人南相,南人北相之人。熊老师就是这样。他祖籍湖南,少年时来到河北,燕赵之邦的雄浑气概和江南的才情铸就了他的品格与书风,其气势如虹的书法风格与他瘦小的身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熊老师所书风神独具,笔力沉雄,源于张而又颇具二王流美神韵,雄强刚健且挺拔峻逸,让人过目难忘。





    七律

    戊子上巳雅集

    180cm×31.5cm×2


    对联

    铸墨酿诗立论,养得陶志怡情

    137cm×35cm×2



    记者:惯例要先问一句,您的书法之路源于何时?

    熊基权:对于书法,我可算是半路出家,绝不是什么“自幼习字”。虽然从小就被别人夸奖能写会画,那不过是“自由体”。,一次偶然的机会,30岁时,我得到了一本清末桐城派著名学者张裕钊的《南宫碑》,从此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书法,迷恋至今。1985年,我四十岁,有幸考几北京师范学院书法专业学习,师从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先生对我的治学思想影响很大,开学第一课上讲的“文学修养是书法家的‘字内功’”和“学术第一,艺术第二”,乃至毕业时最后一课深情地送给大家两个字“临帖”,让我终身受用。临帖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它不只是入门的途径,一个书法家应该终身广临众帖,不断地思悟,不断地从先贤的书学遗产中汲取营养,丰厚自我。



    对联

    文著桐城破八股,书承魏晋开一宗

    137cm×35cm×2


    古诗

    孔庙拜至圣

    118cm×36cm


    古诗

    包公祠颂青天

    118cm×36cm



    熊老师遍寻张裕钊的墨迹,为了学习张体,他经常到南宫去观赏描摹张碑。张氏的手札、南宫碑、胯王阁记最终铸就了他书法艺术的基石。他对张氏书风的挚爱痴迷程度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因其常去南宫观赏摹书张碑,旭宇先生曾戏称之为“熊南宫”。他说,一次一次观看南宫碑,体味其细微之处的用笔、变化,如刊亲见张公本人,与之神交。

    在中华大地上学张氏诸家中,熊老师应是佼佼者当不为过。他得张氏大器、开张、雄浑、强健之势,浸于心胸,楷行草兼修,在张派“外方内圆”之中修成规矩,在“上紧下松”中突出个性,在方雄厚重中表现出苍茫浑润的笔墨情趣,又融于笔端并参研北魏郑文公、张猛龙及诸墓志于其中,又取二王行草飘逸之势,历经三十余载汗水浸润,自成路数,成为河北书法大家,全国张裕钊书法学派杰出的代表。他的《张裕钊研究》系列论文,是我国张氏艺术研究的领先之笔。他对张裕钊研究的贡献和独树一帜的张体书法,赢得了日本同派的尊重。1997年,日本书坛巨笔、张裕钊书派泰斗上条信山先生逝世,日本书象会给他先后寄来了唁电、请柬、及上条信山先生的遗作和骨灰,这是对中国学者的最高礼遇。而谈到欧阳中石先生时,熊老师敬重万分,因为在中石先生身上他学到的不仅是书法的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他学到了冶学的态度和精神。做事先做人,书法作品是一面书法家的镜子,他的脾气秉性、道德情操、学识修养都在作品中一览无余。



    散文

    《壶口瀑布》摘段

    180cm×31.5cm×4


    七绝

    远宦帖

    137cm×70cm



    记者:谈到您的作品风格就一定会谈到张裕钊,您眼中的张裕钊是怎么样的呢?

    熊基权:张裕钊是清代桐城派的杰出代表,几曾国藩幕府,为“曾门四弟子”之一,被曾国藩推许为“可期有成者”。生平淡于仕宦,自言“于人世都无所嗜好,独自幼酷喜文事”曾王讲江宁、湖北、直隶、陕西各书院,培养学生甚众,范当世、马其昶等都出其门下。康有为在评价张裕钊时曾说过:千年以来无与此。许多人在上溯千年历数各代大家之后,发出质问:难道这些书家都不如张裕钊么?我认为,以康氏之学问、见识,显然不会对晴唐以来的历代书家视而不见。康氏所指为魏碑史而非这段书法史。张裕钊在中国书法史中振兴魏碑的历史贡献不可低估。



    五绝

    石家庄市第五次书代会言志

    137cm×35cm


    七绝

    七十初度之一

    137cm×70cm



    由于时代不同,性情使然,熊老师的书法虽出于张氏,但他并未萧规曹随,定于一尊,囿于张氏。相反,却与张氏的追求截然的不同,甚至背向而驰。张氏书体总体看,多以静态为主,“寓沈雄于静穆之中”(曾国藩语)。这不仅因其“平画宽结”,字字独立,而在笔墨中常有一种恬淡清静之气,含雄奇于淡远。熊老师的作品多以动态为主,常用笔夸张,以增加字体的张力,故使一些字不陪增添几分霸气,体现的是一种自强与抗争精神。张氏作为晚清古文家,弃官修学,谢绝仕途利禄,专以冶文为事,皆因“不枉时以谀人”,故追求“隐退高天下,文章诏来世”。所以,在他的书珐中总有一种散淡清逸、庄静、肃穆之气。熊老师作品中故力的张扬,明快酣畅,便昭示着一种勃勃生机的时代特征。熊老师的书法说到底仍是追求一条碑帖结合的道路。自晚清以来,“碑帖结合”是众多书家追寻的一条理想化的出路。这也许是碑学热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记者:很多书法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认为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您本身就是书学理论家、诗人、作家、学者等多重身份的复合体,对此一定深有体会。

    熊基权:一个书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学问家,这不但被历史上的著名书家所证实,同时也正被现代越来越多的人的书学实践所证明。书法看似只是线条的变化,实则反映了书者本人的文化修养,精神气质,性格胸襟,艺术追求,而就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来看,则又包客了文学、哲学、美学、心理学、史学乃至佛学、道学等等。古往今来,所有的书法家都是支人。一个书法家想在艺术上有所建树,一定要勤修内外功,这样他的作品才有内容、不空洞,耐人寻味。


    熊基权是书法界公认的学者型书法家。他在书法创作之余,他不断地从书法理论、书法家研究等方面丰富着自己。他主编河北书协会刊《燕赵书印》8年,在省内外广受好评;1996年出任河北书协学术委员会主任;1997年出任省书协副主席兼理论部顾问。20余年来,他在国家及省市级多种报刊上发表论文、评论文章30多万字。其中,《墓志起源新说》是他考证类论文的代表作。该文首次提出了“墓志起源于周代铭旌”的观点,在墓志研究的馒长历史上具有突破性意义。



    古诗

    古诗《六十初度》摘句

    酿我铸我

    180cm×48.5cm

    古诗

    七绝《五十初度》摘句

    烟灰成冢我成仙

    180cm×48.5cm



    熊老师的散文一直为文学爱好者所称道。他的散文特点是  “以小见大,道精神逸”,用熊老师自己的话就是“小我则大”、“烟灰成冢我成仙”。总而言之,篇幅虽少,字数短小,但个个气象颇大,大到开天辟地,大到九州山水、放眼天下  大而有当,大而入缘。称得上“篇篇锦绣,字字珠玑”。我认为最精彩的是《登金山长城》、《壶口爆布》和《伏羲台祭祖》。老师在《登金山长城》中写到,“鸣呼’万里云壁满目骨殖,年边陲因若金饧。如今,巨龙崛起,四海繁荣,兆民同心,孰敢犯境,成边御敌,唯此为本。”惜《壶口瀑布》感慨,  “想我炎黄拓荒,世代抗争,几多苦难,几多辉煌,九曲大河,终入大海,此我中华民族之大动脉。将临干禧肇庆,看我九卅腾飞!”假《伏羲台祭祖》鼓呼,“而今华夏民族芸芸十三亿z众,且相通五洲,文明播之全球,想我神州必有再度中兴,令万国敬仰之时日!”脍炙人口,催人向上。

    熊老师擅诗词,尤以联对为工。1990年湖北秭归举办端阳诗会以纪念屈原,他应邀出席,并当场吟得一联:“逸响伟词卓绝一世,廉行洁志垂范千秋”。此联上下句中分别嵌入鲁迅司马迁的赞词,一时联、字称绝,传为美谈。内外兼修的功夫,使熊基权的书法艺术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从1995年起四次应邀参加“全国著名书法家作品邀请展”,1995年应邀参加“全国百名文艺家万里采风活动”,1999年出任“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论文评委及论文集副主编。多年来,熊老师的书艺在菲律宾、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受到广泛好评。



    七绝

    读《三国演义

    137cm×70cm


    五绝

    躬身石

    137cm×35cm


    五绝

    中山陵

    137cm×35cm



    采访结束前,熊老师给我讲了他的书斋“拔俗斋”的典故,当时他带着这个名字去找中石先生为其书斋题名,未等他多言,中石老师便说“不写,哪来的那些旧文人习气。”片刻后,又问,起了个什么名字,熊老师答日:“拔俗斋。一是因为母亲曾告诉自己,父亲所在的那个村就叫拔俗村,二是自己希望通过终生不懈地学习磨练将自己身上的俗气一一拔去”,听罢,欧阳先生连连称好,信笔题下了我眼前的这幅字。拔俗斋,好名字,书斋的主人,同样让我们敬重、敬佩。俗气一一被拔去之后,便是一派清新奇丽的新景象。


    摘自《河北画报》29年第一期



    (责任编辑:王国明)


    注:

    1、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可以转发到朋友圈与大家一起分享!

    2、你可以在微信上查找公众账号,搜索“北艺术”,关注我们,关注艺术!

    3、关注河北艺术,让您足不出户欣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知识、在轻松惬意中增加生活的艺术情趣。

    4、河北艺术为省内外老中青艺术家提供免费的艺术传播平台,欢迎各界朋友积极投稿参与。投稿邮箱:hebeiyishugf@126.com。



    河北艺术

    运营者微信:wgm635276004

    投稿  商务合作   意见反馈

    艺术传播  投资  收藏


     






    想了解更多?
    那就赶紧来关注我们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