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旅行交流>“天山气龙”护卫能源“丝绸之路”

“天山气龙”护卫能源“丝绸之路”

  • 2022-05-27 01:49:50

  • “天山气龙”护卫能源“丝绸之路”

    本报记者 李元浩


         在新一轮天然气“保供战役”中,作为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的克拉2气田发挥着重要作用——


    14年前,当一股强劲的天然气流从天山南簏的克拉2探井喷薄而出,很少有人会想到,它会引出一条横贯神州的能源大动脉。经过近14年的不断开发建设,如今的克拉2气田不仅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天然气整装气田之一,更已成为西气东输工程的主力气源地,每天向东部地区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优质天然气,护卫着这条关乎国计民生的能源“丝绸之路”。

    1月8日至10日,《工人时报》记者走进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的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克拉作业区。在这个管理着克拉2气田的作业区里活跃着一群红色的身影——每到冬季输气高峰期,当同龄人穿着时尚去约会逛街时,他们却日复一日地奔走在巡检和保障路上;当同龄人在节假日与家人欢聚一堂时,他们却远离亲人,独自坚守在生产一线,为西气东输沿线的千家万户提供保障,增添温暖。

    这个“将军”很快乐

    在克拉作业区这群年轻、充满朝气的员工队伍中,冯玉祥可是一个“名人”——这位来自重庆的26岁土家族小伙子因为名字的关系,被同事们取了个“将军”的雅号。不过,,这位面容清秀,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再加上一个蓬蓬头发型的工艺工程师,实在很难与叱咤沙场的“将军”联系起来。

    然而,,性格腼腆的冯玉祥在工作中还真有些舍我其谁的“将军”气质。“小冯是2016年到克拉作业区工作的,到岗一个月就考核达标,几个岗位都争着要他。”说起“爱将”的闫炳芳如数家珍,“后来他调到了工艺工程岗,爱动脑子爱钻研,对天然气处理的工艺安全管理进行了数据化梳理,弥补了短板,提高了工作效率。小冯在去年的油田公司天然气净化操作工技能大赛上还得了奖呢。”

    永泰龙门峡谷

    “连前三都没进(第5名),那个奖就别提了。”听到主管领导说起自己获奖,一向谦和的冯玉祥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他告诉记者,自己到克拉作业区后之所以能取得一些进步,除了自身努力,更离不开同事的传帮带以及作业区日渐成熟的标准化站队建设。

    “克拉作业区一直是油田公司开展基层站队标准化建设的试点,这里的每一项工作都有规范完善的流程管控。比如作业区为了圆满完成冬季保供任务,每年夏季都会进行系统的设备检修,每一个岗位都有执行手册,每一个环节都有规范操作流程,确保各项工作如期完成,为保障冬季用气做好准备。”看着以冯玉祥为代表的年轻员工在作业区愉快地工作和生活,克拉作业区党总支书记兼副经理胡宁平感到很欣慰。他对记者说:“强有力的团队建设和科学运营是保障冬供的坚实基础,冬季生产开始以来,克拉2气田日产气量从去年11月9日开始,由此前的1300万方提升到1800万方,全力保障西气东输的正常运行。”

    飞翔在克拉上空的“鹰”

    “想干有千万条路,不想干有千万个理由”——回忆起第一次看到这句采气队“座右铭”时的情景,2013年初加入克拉作业区采气队的邬东辉直言“很震撼”,“以前听人说克拉采气队是一个专门培养‘明星’的地方,我到队第一天就感受到了这份赞誉背后的含义,那就是要努力、坚持和付出。”

    从去年10月开始出现的中东部地区用气紧张情况在进入采暖季后明显加剧,如何进一步保障冬季安全生产,高效稳定供气成为克拉作业区的重中之重。对此,胡宁平认为:“冬季安全生产不只是遵守安全规定,更要依靠技术支撑,提高员工技术能力才是保障西气东输的根本。”

    “多年来克拉采气队之所以能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一些成绩,离不开独特的‘鹰式人才培养模式’。”邬东辉对记者介绍说。这种人才培养体系由“雏鹰计划”“飞鹰计划”“精鹰计划”和“雄鹰计划”四部分组成,分层次、阶梯式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邬东辉加入站队的第一个老师就是当时采气队的“安全大拿”、工程师徐箭。在徐箭的指导下,邬东辉迅速从一名小“雏鹰”成长为一名“飞鹰”,再到如今的“精鹰”。2017年,众多荣誉加身的邬东辉又在塔里木油田公司第九届职业技能竞赛中,和两名徒弟包揽前三名,随后又在中石油集团公司职业技能大赛中斩获采输气大工种团队项目铜牌,取得油田公司采气专业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

    据介绍,多年来克拉采气队已累计对外输送人才达41名。成立于2004年9月的克拉作业区,也先后荣获100多个国家级、省部级、油田公司级的集体和个人荣誉称号。

    “保供”兄弟的执著坚守

    一见到曾沁,他那一口地道的四川话,一下拉近了与同为川渝老乡的记者的距离。“我2004年7月就到了克拉工作,可以说是这里的‘老人’啦。”曾沁对记者说,“2014年我弟弟曾勇也到这里工作,算是兄弟团圆吧。”

    据哥哥曾沁介绍,,弟弟曾勇在自动化岗位工作。这对来自四川自贡的亲兄弟,为克拉2气田的冬季保供生产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这里离家几千公里,也曾想过回到家乡工作,但几番考虑还是放不下这里的工作和同事。”曾在2010年有机会调回四川的曾沁如此描述当时的心理斗争,“现在弟弟也到了克拉工作,我和他一般都会尽量把休假调开,至少有一个人能在家里照顾亲人。”

    与曾沁和曾勇这对同在戈壁工作的亲兄弟相似,近两年来活跃在克拉作业区的创新工作室,有另一群兄弟在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气田的安全高效生产出谋划策。这个以工艺部主任卢庆庆命名的创新工作室,集合了作业区一群有理想有冲劲的年轻人,主抓难题攻关、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2015年到克拉工作的四川小伙子樊涛,是创新工作室的一名骨干。他对记者介绍说,干燥塔故障曾是气田冬季生产最为头疼的事,“一旦发生故障,数小时内会出现自控阀门失控,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都受影响,保障冬供将成为空谈。”经过创新工作室的攻关,最终产生了故障自动识别技术,“最短40秒就能识别故障并发出报警,切实提高了保障能力。”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克拉2气田已累计生产天然气1029.23亿方,成为国家能源战略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面对目前的天然气供需形势,塔里木油田积极发挥上下游一体化优势,保障了冬季装置尽最大能力安排生产。目前,产自克拉2、克深等气田的天然气正以每小时约250万立方米的气量源源不断地进入西气东输管网,为国内石油天然气平稳供应提供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