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分布着数以千计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中不乏发展乡村旅游十分成熟的成功案例,如北京的爨底下、安徽的西递、宏村、江西的婺源,但是这些村落在全国传统村落中比例很低,中国古村落乡村旅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多的古村落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乡村旅游发展缓慢。
制约古村旅游开发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交通:交通闭塞,可达性差,距离大城市较远;
2、资金:保护和修复资金投入大,资金回收期长;
3、产权:开发商与居民产权不明确,已陷入利益之争;
4、人才:偏远地区人才短缺,管理、服务水平低。
古村落开发乡村旅游,要从自身特色出发,做到“土、野、俗、古、洋”五味交杂。
土——保留一份纯真
在城市里住久了,有时候会对“土的掉渣”的东西感兴趣,这里的“土”指的是具有原真性的、古朴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居、桥梁、古道及其他古建,这些是古村落文化的重要载体。北京的爨底下村,在开发乡村旅游的时候没有破坏整个村子的建筑肌理,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让游客到这里后看到的就是老房子、老物件,这里有地主院、也有贫农屋,但是这些反倒成为吸引旅游者的关键所在。
野——守护一份乡野
乡村之所以叫乡村,就是因为她受到的人为约束更小,越是自然的,越是美丽的。陶渊明曾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是一种对自然乡野生活的向往,是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野”正是许多古村落最大的卖点,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切记“道法自然”这四个字,切忌随意改造乡野景观,过多的增加人为痕迹。
俗——演绎一种风情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的农耕文化形成了各地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这些都是古村落独特的文化符号,也是古村落最大的IP。在现在这个时代,这份传统的民俗显得弥足珍贵,需要我们共同去保护和传承。乡村旅游就是要将这些民俗转化成旅游资源和竞争优势,让精神财富转化成物质财富。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除了民俗节庆外,还包括民间社会利益、传统工艺、风味小吃等,要让当地居民成为这些文化符号的传播者和继承者。
古——传承一脉文韵
数千年来我国各地形成了千姿百态、多种多样的古村落。在开发乡村旅游的时候要注意对古村落的保护,开发过程中务必保护古建、古井、寺庙、祠堂等不受破坏,建筑内部需要用来居住的地方可以稍加改造,以满足居民和游客的舒适度。
洋——融入一丝创意
乡村旅游要“土”、要“俗”、要“野”,但是不能保守,老祖宗教育我们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活学活用,发挥创意,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继承,更要超越。古村落乡村旅游尤是如此。古村落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适度融入创意元素,可以选择与文创产业相结合,给游客创造惊喜。但是创意元素不能遮盖了原本的乡村面貌,要与乡村原有形态协调,否则只会弄巧成拙。
如果你感觉本文有价值请转发到朋友圈给更多人看,支持老汤,感激不尽!!!
旅游项目要规划、要方案、要创意,来找汤俊旅游规划师!!!
老汤微信: bjtj1717
汤俊简介:
现任职:北京创行合一旅游规划设计院
2001年开始从事旅游规划策划咨询工作。
规划案例:
合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全国招标第一名)
洪江区旅游目的地规划(全国招标第一名)
银川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全国招标第一名)
石家庄市驼梁—五岳寨旅游资源整合总体规划(全国招标第一名)
10年规划经验100余项案例积累;曾先后主事于京沪杭甬多家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百万余性情文字见之于《汤俊的旅游规划之道》、《特色休闲农业经典案例赏析》著作。
汤俊旅游规划师专注于旅游规划、旅游策划、景观设计等旅游项目服务,缔造一个全方位生态链研究互动平台,从开发到运营,选项目,抓政策,打市场,盯运营;这里项目扎堆,这里专家扎堆,这里规划实操扎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