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价格排行>【二轮复习】专题4 地球形态知识串联+高考真题

【二轮复习】专题4 地球形态知识串联+高考真题

  • 2021-03-08 01:22:46


  • 推荐:高中政治
    知识干货、经验方法、高考政策、专业答疑

    [双基能力测评]


    一、选择题

    a为桂林象鼻山景观图,图b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a中岩石类型属于图b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2.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④—⑦—③  B.②—③—④

    C.⑥—①—③  D.③—④—⑤


    解析:1.C 2.A 第1题,桂林象鼻山是由石灰岩受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喀斯特地貌。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可知,丙为沉积物通过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沉积岩,石灰岩为沉积岩的一种。第2题,象鼻山是沉积物形成沉积岩后,经地壳隆起,在地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


    读某河流域地质结构图,完成3~4题。

    3.丁处河谷地貌的形成所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主要是(  )

    A.流水侵蚀—断裂陷落—流水堆积

    B.岩浆活动—地壳运动—流水侵蚀

    C.岩浆活动—流水侵蚀—断裂陷落

    D.流水堆积—褶皱弯曲—流水侵蚀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河流的支流丁处河流大致从东北向西南流

    B.甲、乙两村落可相互通视

    C.丙岩层为岩浆侵入活动形成

    D.甲、乙两村落的相对高度不可能超过200 m


    解析:3.B 4.C 第3题,由等高线数值和弯曲状况可以推知,丁处是河谷地貌,是河流侵蚀作用的结果;但是从地层的地质年龄来看,丁处地层地质年龄为中间老、两翼新,属于背斜构造;并且由图示可以看出丁处的岩层为岩浆岩。据此可知该地区地貌的形成过程:首先经历了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层;然后受到挤压发生褶皱,形成背斜构造,形成山岭;最后在外力侵蚀作用下,形成沟谷。

    第4题,图中的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所以丁处河流的流向不可能是从东北向西南;甲村落位于河谷地带,乙村落处于山脊上,在甲、乙之间有一道山脊存在,因而甲、乙两村落不一定能够相互通视;丙岩层与其周围岩层的形成年代不一致,说明可能是岩浆侵入的结果;甲村落海拔为400~500 m,乙村落海拔为600~700 m,因而两村落最大高差接近300 m,最小高差超过100 m。


    下图中的左图为某区域海拔400 m以上的某地表形态相对高度等值线图(数值越大,相对高度越大),右图为该区域400 m以下的岩层剖面局部图。读图回答5~7题。

    5.左图中显示的地貌最有可能是在下列哪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

    A.流水的搬运作用  B.流水的堆积作用

    C.风力的堆积作用     D.风力的侵蚀作用


    6.从右图中的岩层剖面图看,该区域最有可能是(  )

    A.背斜  B.向斜 C.地垒  D.地堑


    7.右图中甲岩石最有可能是(  )

    A.玄武岩  B.页岩

    C.板岩     D.大理岩


    解析:5.D 6.B 7.D 第5题,读地表形态相对高度等值线图可知,该地貌底部和顶部面积较大,中部较小,为蘑菇形地貌,最可能是风力侵蚀形成的。

    第6题,读图可知,该区域中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为向斜构造。

    第7题,读图分析可知,甲岩石是由于岩浆入侵,高温作用使石灰岩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变质岩,所以最可能是大理岩。



    读全球地壳运动速度矢量(矢量是一种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图,完成8~9题。

    8.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  )

    A.板块边界的运动速度大于板块内部

    B.同一板块内部运动速度相同

    C.箭头线越长表示地壳越稳定

    D.太平洋板块最不稳定


    9.关于图中四地地壳运动特征示意图,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8.D 9.C 第8题,从材料中可知矢量是一种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结合图的名称可以知道图中的箭头指向表示地壳的运动方向,线的长度表示运动速度。从图中可以看出太平洋板块的箭头线最长,表明其运动速度最快,最不稳定。

    第9题,丙地位于海洋中的生长边界处,多形成海岭或断层,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C项正确。甲地位于太平洋板块内部,由箭头指向可知该处地壳运动方向一致,并不存在相反方向的地壳运动,故A项错误;乙地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交界处,而给出的地壳运动特征示意图中显示乙地位于两个大陆板块交界处,故B项错误;丁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并没有形成高大的海岸山脉,所以D项错误。


    读废黄河三角洲演变模式图,回答10~12题。

    10.甲、乙、丙三处土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丙、乙 B.乙、甲、丙

    C.甲、乙、丙   D.丙、乙、甲


    11.b图所示时段(  )

    A.海平面上升      B.黄河流量减小

    C.黄河流速变快   D.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12.造成c图中侵蚀后退的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作用  B.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  D.海水作用


    解析:10.D 11.D 12.D 第10题,甲、乙、丙均为沉积层,形成时间越早,位置越靠下。

    第11题,b图所示时段三角洲新增部分淤进海平面之下,说明堆积作用明显,可以判断出该时段植被覆盖率低,河流含沙量大。

    第12题,从c图中可以看出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这是海水侵蚀作用造成的结果。


    (2017·达州模拟)岱崮地貌是继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张家界地貌之后的中国第五大岩石造型地貌。组成该地貌的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该地貌在地貌学上属于地貌形态中的桌形山或方形山,其典型特征是四周陡峭、顶端较平坦。崮顶之下梯田层层,沟壑舒展。该地貌在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境内普遍分布。如图示意岱崮地貌景观。据此完成13~15题。


    13.临沂市蒙阴县境内组成岱崮地貌的岩石主要为(  )

    A.花岗岩  B.玄武岩

    C.大理岩  D.石灰岩


    14.岱崮地貌的形成过程为(  )

    A.固结成岩 岩层断裂 地壳抬升 外力侵蚀

    B.岩层断裂 裂隙扩张 岩浆喷发 地壳抬升

    C.岩石沉积 地壳抬升 外力侵蚀

    D.岩石沉积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15.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岱崮地貌顶部应当(  )

    A.开垦耕地,种植作物  B.禁止开发,保持原状

    C.植树种草,保护地表  D.修建亭榭,以供观赏


    解析:13.D 14.A 15.C 第13题,材料指出“组成该地貌的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而三叶虫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故临沂市蒙阴县境内的岩石主要为石灰岩。花岗岩和玄武岩属于岩浆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

    第14题,石灰岩形成后,地壳运动使石灰岩岩层断裂,之后地壳抬升,海拔增高,经外力的风化、侵蚀形成岱崮地貌。

    第15题,岱崮地貌顶部海拔较高,土层浅薄,极易受到外力的破坏,因而应当植树种草,保护地表。



    二、非选择题

    16.甲、乙两图分别表示两个大洲的局部等高线示意图和河流流域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1)比较甲、乙两图中的河流,完成下列表格。


    甲图M—N河段

    乙图A—B河段

    流经主要

    地形类型



    判断理由




    (2)G、H两河在河口处分别形成了不同的地貌景观(如图所示),试分析G河河口没有形成与H河河口相同地貌类型的原因。


    解析:第(1)题,地形类型可以从水系形状、等高线数值及分布、主要地形区经纬度分布等方面判读。第(2)题,可从河流流经位置、地形特点及泥沙量来分析。


    答案:(1)


    甲图M—N河段

    乙图A—B河段

    流经主要

    地形类型

    盆地

    平原

    判断理由

    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较高;从等高线看,地形为四周高、中间低,该地形区为盆地

    从等高线分布看,该地区等高线稀疏;河流流经的是200 m以下的开阔地形区,该地形区主要为平原

     

    (2)从流经位置特点看,G河中上游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少;从流经地形特点看,G河在N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地势平坦,河流流速小,易于泥沙沉积,使得N点以下河段输沙量小;在入海口附近,由于地形高差较大,河流落差较大,流速快,泥沙不易沉积,所以没有形成冲积三角洲地貌。


    17.如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 000 m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秋季又是在此拾玉的最佳季节。读图回答问题。

    (1)结合地形条件,说明甲处狭长区域没有冰川分布的原因。

    (2)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过程。

    (3)分析秋季成为乙处最佳拾玉季节的自然原因。


    解析:第(1)题,冰川是由终年积雪形成的,故冰川形成条件是有降水(降雪)、气温低;结合甲地等高线分布从地形入手分析该地气温高、降水少的原因。

    第(2)题,玉石为变质岩,出露地表必然经过岩体的破坏(风化、侵蚀)过程;源自4 000 m以上的昆仑山的玉石,到达乙所在河滩,必然经历了河流的搬运与沉积过程。

    第(3)题,秋季成为最佳拾玉季节,说明秋季此处玉多且出露河滩;结合河流夏季汛期搬运能力强,但此时河水水位高不易发现河床中的玉石,而秋季水位下降玉石出露分析即可。


    答案:(1)地势低,气温偏高;地形封闭,水汽不足。

    (2)(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发生沉积。

    (3)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


    声明:高中地理(gzdl100)综合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转载请注明!

    地理姐QQ号:1733948630

    验证信息:地理姐